时间: 2025-05-02 17:0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00:19
死刑是指国家依法对犯有特定严重罪行的犯罪分子处以极刑,即剥夺其生命的刑罚。这是一种古老且极端的刑罚形式,旨在通过消灭犯罪者的生命来达到惩罚和威慑的目的。
“死刑”一词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法律制度的发展,其含义和应用逐渐明确和规范化。在历史上,死刑的形式多样,包括斩首、绞刑、枪决等,现代多采用注射死刑等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死刑的意义和接受程度各异。在一些社会中,死刑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的必要手段;而在另一些社会中,死刑则被视为对人权的侵犯。
死刑这一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严肃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法律的严厉以及道德的复杂性。
在个人经历中,死刑可能是一个难以触及的话题,但在新闻报道或法律讨论中,它时常出现,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社会正义的深思。
在诗歌中,死刑可以被用作隐喻,探讨生命的无常和法律的冷酷:
“在法律的铁锤下,生命如花般凋零, 死刑的阴影,笼罩着无辜与罪恶的边界。”
死刑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法庭、监狱、执行现场等图像,而听觉联想可能包括法官的宣判、囚犯的脚步声等。
在不同文化中,死刑的接受度和执行方式各异。例如,美国某些州仍然保留死刑,而大多数欧洲国家已经废除死刑。
死刑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和法律议题,涉及伦理、人权、正义等多个层面。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需要对其背后的文化和法律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