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7:36
停战:指在战争或冲突中,交战双方暂时停止敌对行动的协议。这种协议通常是通过外交谈判达成的,目的是为了给双方提供喘息的机会,或者为了进行更深入的和平谈判。
“停战”一词源于汉语,由“停”和“战”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停”意味着停止或中止,“战”则指战斗或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更加专业化,主要用于描述军事冲突的暂时中止。
在历史上,停战常常与重要的**节日或纪念日相关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圣诞节停战”。这种停战不仅体现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也反映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停战”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因为它象征着冲突的缓解和和平的可能。它让人联想到宁静、希望和重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关于叙利亚停战协议的报道,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停战对于受战争影响的人们意味着什么——一个短暂的喘息机会,以及对未来和平的期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停战”:
在硝烟散尽的田野上,
停战的花朵悄然绽放,
和平的种子在心中播撒,
愿这宁静长存,不再有战火。
在英语中,“停战”通常被翻译为“truce”,而在其他语言中,如法语的“trêve”或德语的“Waffenruh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基本含义相似。
“停战”这个词在我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个军事术语,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更准确地传达和平与冲突的主题。
1.
【停】
(形声。从人,亭声。本义:停止,止息)。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言语》-停,定也,定于所在也。 、 《左传·隐公三年》。注:“潢汙,停水。”-潢汙行潦之水。 、 唐·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琵琶声停欲语迟。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余亦停弗上。 、 清·方苞《狱中杂记》-时方冬停遣。
【组词】
停床、 停市、 停刑、 停步
2.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