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3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36:06
“三谏之义”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字面意思是三次劝谏的意义或价值。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面对错误或不当行为时,通过多次劝谏来表达忠诚和责任感,即使面对困难或可能的负面后果也不放弃。
在文学作品中,“三谏之义”常用来描绘忠臣对君主的忠诚和坚持,如《左传》中记载的晏子对齐景公的三次劝谏。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朋友或同事的坚持不懈的劝告。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沟通策略和忠诚度的体现。
“三谏之义”源自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左传》,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忠诚和责任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通过多次劝谏来表达忠诚和责任感——始终未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和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三谏之义”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评价,也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维护。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直和坚持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坚持正确道路的人。这种联想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和勇敢。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多次向管理层提出改进工作流程的建议,尽管最初遭到忽视,但他坚持不懈,最终促使了公司的变革。这体现了“三谏之义”的精神。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三谏之义,忠心如铁,不畏风霜,只为正义长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忠臣在朝堂上坚定地向君主进谏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中的钟声和辩论声,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紧张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与“坚持真理”或“勇敢直言”相联系,如苏格拉底对雅典的批判。
“三谏之义”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价值观,也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和错误时,应保持忠诚和勇气,坚持正确的道路。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春秋时期,北方的戎国将要侵略曹国,曹伯想亲自去迎敌。曹羁进谏说:“戎国人最不讲道义,国王您不能亲自去迎战。”曹伯说不行。曹羁进谏三次之后,尽到做臣子的道义之后就离开。后来曹军被戎狄打败
东汉·王充《论衡·程材》:“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成~,令将检身自敕,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谏】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谏,证也。 、 《楚辞·七谏序》-谏者,正也。 、 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 《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掌谏五恶。 、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谏不从。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周礼·地官》-保氏常谏王恶。 、 《战国策·赵策》-大臣强谏。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 、 诸葛亮《出师表》-忠谏之路。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为拒谏。
【组词】
谏阻纳质、 谏鼓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