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3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35:58
亭榭(tíng xiè)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亭”和“榭”。其中,“亭”通常指的是一种小型的建筑物,多建于园林、公园或道路旁,供人休息、观赏风景或避雨;而“榭”则是指建在水边或高处的楼阁,多用于观赏风景或作为宴饮之所。结合起来,“亭榭”泛指园林中的亭子和楼阁,是传统**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亭榭”常用来描绘优雅、宁静的环境,如诗词中常提到的“水榭风亭”、“亭台楼阁”等,营造出一种古典美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传统建筑或园林时,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园林设计、建筑学中,“亭榭”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用于增强空间的美感和功能性。
“亭”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停止”,后引申为供人停留休息的建筑物。“榭”字则较晚出现,原指高台上的建筑,后泛指各种楼阁。两者结合的“亭榭”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如《诗经》、《楚辞》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
在传统文化中,亭榭不仅是实用的建筑,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场所。它们常常出现在诗词歌赋中,成为文人雅集的象征。在社会背景中,亭榭也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对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提到“亭榭”,我联想到的是古典园林中的静谧与优雅,仿佛能听到古筝的悠扬,看到文人墨客的吟咏。这种联想带有一种怀旧和浪漫的情感,让人向往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园林中见到过一座亭榭,那里的景色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这种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亭榭”这个词所蕴含的文化和美学价值。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亭榭”:
水榭风亭间,柳絮轻飘摇。 一曲古筝起,梦回千年遥。
想象一幅画面:一座亭榭静静地立在湖边,四周是翠绿的柳树和盛开的荷花,微风吹过,带来阵阵花香和古筝的悠扬旋律。这种视觉和听觉的联想,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典而宁静的世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建筑概念可能是“gazebo”(亭子)和“pavilion”(亭阁),它们在功能和美学上与**的亭榭有相似之处,但设计和文化内涵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亭榭”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汉语中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这个词不仅代表了传统建筑的美学,也承载了*人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深度。
1.
【亭】
(象形。战国文字字形,其中“T”象矗立的亭柱。小篆以为从高省,丁声。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
同本义。后指驿亭。
【引证】
《说文》-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楼。 、 《一切经音义经》-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 《释名·释宫释》-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 《汉书·高祖纪》-为泗上亭长。 、 晋·干宝《搜神记》-安阳城南有一亭,夜不可宿,宿辄杀人。 、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组词】
亭邮、 亭民、 亭寺、 亭舍、 亭传、 亭置、 亭驿
2.
【榭】
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
【引证】
《隋唐演义》-湖旁筑几条长堤,堤上百步一亭,五十步一榭。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楼观亭榭。 、 宋·辛弃疾《永遇乐》-舞榭歌台。
【组词】
歌台舞榭
古代指无室的厅堂。也为藏器或讲军习武的处所。
【引证】
《左传》-将谋于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