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3:3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3:30:58
坐诬(zuò wū)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坐在诬陷之中”,基本含义是指被错误地指控或陷害,通常指无辜者被诬陷或冤枉。
在文学作品中,坐诬常用于描述主人公遭受不白之冤的情节,如古代的冤案故事。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法律或新闻报道中,可能会用来描述某人被错误地指控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法律界,坐诬可能指代一种法律上的错误,即无辜者被错误地定罪。
同义词:冤枉、诬陷、陷害 反义词:昭雪、平反、澄清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细微差别上有所不同。例如,“冤枉”强调的是无辜受到不公正对待,而“诬陷”则侧重于故意捏造事实来陷害他人。
坐诬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坐”和“诬”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坐”有时指代“处于某种状态”,而“诬”则是“诬陷”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坐诬**常常与正义和冤屈的主题相关联。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和戏剧都涉及这一主题,反映了社会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冤屈的同情。
坐诬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悲情和无奈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无辜者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情景,引发对正义和真相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坐诬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法律案件或历史**时,它可以帮助更准确地表达无辜者被错误指控的情况。
在诗歌中,坐诬可以用来营造一种悲壮的氛围:
坐诬之人,心怀明月, 虽陷囹圄,志不曾灭。 天理昭昭,终将昭雪, 正义之光,照破黑暗。
坐诬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牢房、沉重的锁链声,或是法庭上沉重的气氛。视觉上,可能会想到黑暗的牢房和无辜者的面孔。
在英语中,坐诬可以对应为“to be falsely accused”或“to be wrongfully convicted”。不同文化中对冤屈和正义的探讨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主题是相似的。
坐诬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个法律上的错误,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真相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相关主题。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诬】
欺骗。
【引证】
司马迁《报任安书》-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佞誉诬谀。
【组词】
诬禄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
【引证】
《易·系辞》-诬善之人,其辞游。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诬守纳己赇。 、 、
【组词】
诬扳、 诬罪、 诬系、 诬良为盗;诬言、 诬罔、 诬诋、 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