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5:12
哀叫:指因痛苦、悲伤或恐惧而发出的悲惨叫声。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动物或人在遭受不幸或极度不适时的反应。
哀叫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哀”(悲伤)和“叫”(发出声音)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哀叫可能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一些文化中,哀叫可能被视为不吉利的预兆,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只是对不幸的自然反应。
哀叫通常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悲伤情绪。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痛苦、无助和绝望的情景,影响人们的情感反应和行为。
个人经历中,哀叫可能与某些悲伤或痛苦的**相关联,如亲人的去世、宠物的丢失或个人遭受的伤害。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哀叫”来描绘一个悲伤的场景,如:
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孤鸟在枝头哀叫,
诉说着无尽的哀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只受伤的动物在荒野中哀叫的情景,或者在音乐中,可以创作一段悲伤的旋律来表达哀叫的情感。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wail”或“lament”,德语中的“Wehklagen”,都有类似哀叫的含义,但每个词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哀叫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能够深刻地表达痛苦和悲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景。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叫】
(形声。本义:呼,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叫,嘑也。 、 《诗·小雅·北山》-或不知叫号。 、 《楚辞·疾世》。注:“急呼也。”-叫我友兮配耦。 、 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 、 唐·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
【组词】
叫命、 叫聒、 叫号、 叫头、 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