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10: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10:04
恻隐之心(cè yǐn zhī xīn)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对他人遭遇不幸时产生的同情和怜悯之心。这个词汇强调的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对他人的关怀。
恻隐之心源自《孟子·梁惠王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里的“恻隐”指的是内心的痛苦和同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用于描述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
在**传统文化中,恻隐之心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支持。在儒家思想中,这种同情心被认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恻隐之心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温暖和感动。它让人联想到善良、关怀和人性中的美好一面。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看到一位老人在街头摔倒,周围的人纷纷伸出援手,这种恻隐之心的展现让我感到社会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恻隐之心:
在寒冷的街头,
老人的身影颤抖,
恻隐之心涌动,
温暖了冬日的寒流。
结合图片,恻隐之心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描绘人们互相帮助的温馨画面。在音乐中,柔和的旋律和温暖的歌词可以传达这种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ompassion”或“empathy”,它们都强调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
恻隐之心是一个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词汇,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和理解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同情心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观刑曰乐,何无恻怛之心焉?!
1.
【恻】
(形声。从心,则声。本义:悲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恻,痛也。 、 《广雅》-恻,悲也。 、 《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 《汉书·淮南宪王钦传》-朕恻焉不忍闻。 、 《汉书·鲍宣传》-岂有肯加恻隐于细民?
【组词】
凄恻、 恻痛
2.
【怛】
(形声。从心,旦声。本义:痛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怛,憯也。从心,旦声。 、 《方言一》-怛,痛也。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悲泗淋漓,诚怛人心。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