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2:2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2:27:40
启衅(qǐ xì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挑起争端”或“引发冲突”。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故意引发争执或冲突的行为。
启衅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启”(开始)和“衅”(裂缝,引申为争端)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衅”来表示争端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启衅”逐渐被用来特指故意引发争端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启衅这种行为通常被视为不道德或不受欢迎的。在现代社会,启衅可能被视为破坏社会和谐的行为,尤其是在强调团结和合作的背景下。
启衅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冲突、不和和破坏。它可能引发对那些故意制造麻烦的人的厌恶或愤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过某人故意启衅的情况,比如在家庭聚会中,有人故意提出敏感话题,导致气氛紧张。这种经历让我们更加理解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启衅之声,悄然蔓延。
心海波澜,梦断天涯,
和谐之舟,何处停泊?
启衅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面部表情、尖锐的声音和混乱的场景。视觉上,可能是一群人围在一起,表情严肃,气氛紧张。听觉上,可能是尖锐的争吵声或紧张的音乐。
在英语中,与“启衅”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provoke”或“instigate”,它们都有引发或挑起争端的含义。不同文化对这种行为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这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
启衅这个词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表达功能,它帮助我们描述和理解那些故意引发争端的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类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促进有效沟通。
1.
【启】
(会意。从户,从口。甲骨文字形,左边是手(又),右边是户(单扇门);用手开门,即开启的意思。后繁化加“口”,或省去手(又)而成“启”。金文又加“攴”(pū)成“啓”。现简化为“启”。本义:开,打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启,开也。
2.
【衅】
(会意。从爨省,爨(cuàn),灶。从酉(yǒu),与酒有关,表祭祀。分,表示分布。合起来表杀牲以祭。本义:古代血祭新制的器物。杀牲,用其血涂于器物缝隙中来祭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釁,血祭也。 、 《周礼·大祝》。注:“谓荐血也。”-隋衅。 、 《周礼·小祝》-大师掌衅祈号祝。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以累臣衅鼓。 、 《礼记·乐记》-车甲衅而藏之府库。 、 《孟子》-将以衅钟。 、 《吕氏春秋·慎大》-衅鼓旗甲兵。 、 《管子·小问》。注:“杀牲以血浇落于社曰衅社。”-桓公践位,令衅社塞祷。 、 《韩非子》-缚之,杀以衅鼓。
【组词】
衅宝镇及宝器;衅钟;衅宝刀;衅社、 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