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4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46:29
“撒赖放泼”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故意耍赖、放纵无度地发泄情绪。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或不如意时,不讲道理、不守规矩,而是采取极端或无理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或逃避责任。
在文学作品中,“撒赖放泼”常用来描绘那些性格顽劣、行为不端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行为来反映社会问题或人性的阴暗面。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不讲理、不合作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描述某些特定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状态。
同义词:耍赖、胡闹、无理取闹 反义词:通情达理、守规矩、理智应对
“撒赖放泼”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不正当行为的描述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也在不断演变,但其核心意义——即不合理的情绪发泄和行为表现——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和“礼之用,和为贵”,因此“撒赖放泼”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不文明和不道德的。在现代社会,这种行为可能会被视为缺乏自我控制和社交技巧的表现。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成熟、不负责任的行为。它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批评,因为它违背了社会对于理性和文明行为的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而撒赖放泼,这时候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理性地处理问题,避免被对方的情绪所影响。
在创作中,可以将“撒赖放泼”作为一个角色的特点,通过这个角色的行为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用它来象征某种社会现象。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在地上打滚、哭闹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尖锐的哭声或无理的争吵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throw a tantrum”或“act out”,虽然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指向了不合理的情绪发泄行为。
“撒赖放泼”这个词汇在描述不理性行为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他人的行为,同时也指导我们自己的行为更加成熟和负责任。
茶壶的碎瓷片,散在地上,仰着死白色的破脸,像是十分委曲,又像是~的神气。
1.
【撒】
(形声。从手,散声。字本从米,殺声。本义:散布)。
同本义。
【引证】
《集韵》-撒,散之也。 、 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星如撒沙出。
【组词】
撒帐、 撒漫、 撒泼、 撒枯、 撒星
2.
【赖】
(形声。从贝,剌(là)声。本义:得益;赢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赖,赢也。 、 《方言十三》-赖,取也。 、 《国语·周语》。注:“利也。”-先王岂有赖焉。 、 《国语》-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 、 《战国策》-为魏则益,为秦则不赖矣。
【组词】
赖利
3.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4.
【泼】
(形声。从水,发声。本义:水漏出。见《玉篇》。用力向外倒或洒)。
同本义。
【引证】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组词】
泼丢泼养、 泼撒、 泼水难收、 泼污水、 泼油救火、 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