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4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48:20
反目:指原本关系良好的人或团体之间产生矛盾,变得不和或敌对。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翻转了眼睛”,比喻关系从友好变为敌对。
“反目”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反”和“目”组成,“反”表示翻转、改变,“目”指眼睛,比喻关系的变化。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反目成仇”的表述。
在**文化中,“反目”常与家族、友情、爱情等亲密关系的变化相关,强调关系的破裂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在社会背景中,“反目”可能与利益冲突、价值观差异等因素有关。
“反目”一词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背叛、失望和痛苦。它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在现实生活中,“反目”可能发生在朋友之间因误解而产生的矛盾,或者在工作中因利益冲突而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反目”来描绘一段关系的破裂:
曾经携手共度风雨,
如今反目成陌路。
心中的伤痕难愈,
回忆中的温情已逝。
在英语中,“反目”可以对应为“fall out”或“turn against”,在不同文化中,人际关系的破裂都是一个普遍的主题。
“反目”是一个描述人际关系变化的词汇,它揭示了关系的脆弱性和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反目”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人际关系的变化,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1.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