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1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17:00
果报(guǒ bào)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因果报应”,指的是因为过去的行为而导致的相应结果。在**和道教中,果报通常指的是善行或恶行所带来的正面或负面结果,强调因果循环和业力的概念。
果报一词源自的因果律,随着在**的传播,这一概念逐渐融入汉语中。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史记》等,都可以找到关于因果报应的论述。
在**传统文化中,果报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强调个人行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果报来警示他人,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果报这个词给人一种宿命感和责任感,它提醒人们行为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做决定时应该考虑到长远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听到长辈用果报来教育年轻人要行善积德,不要做坏事,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在诗歌中,可以将果报融入到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中,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果报自然来,勿忘初心志。”
果报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寺庙,香烟缭绕,钟声悠扬,给人一种宁静和庄严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是“因果律”(law of causality)或“因果报应”(karma),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果报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道德观念,它不仅是*教义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种体现。在学语言和理解文化的过程中,果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词汇。
1.
【果】
(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果,木实也。 、 《易·说卦》-艮为果蓏。 、 《周礼·场人》。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曰:“在地曰蓏,在树曰果。”-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 、 《素问·藏器法时论》。注:“谓桃李杏栗枣也。”-五果为助。 、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 明·刘基《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组词】
果布、 果馔、 果谷、 果正、 果桌、 草果;荚果;浆果;果瓜、 果茹、 果隋、 果蔗
2.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 、 《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报囚。 、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