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0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02:38
攻取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攻击或努力获得某个目标或地点。它通常用于军事或战略语境中,指的是通过武力或策略占领敌方阵地或城市。
“攻取”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攻”指的是攻击或进攻,“取”则是获取或取得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描述军事行动。
在**历史和文化中,“攻取”常常与英雄主义和军事策略联系在一起。许多历史故事和成语都涉及到攻取城池或阵地的情节,如“围魏救赵”。
提到“攻取”,可能会联想到战争的残酷、英雄的壮举和战略的智慧。这个词带有一定的紧张和激动人心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观看战争电影时,可能会遇到并使用这个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勇士们无声攻取,星辰见证了他们的荣耀。”
结合战争电影中的攻城场景,可以想象到士兵们的呐喊声、战鼓的轰鸣和火光的闪烁,这些都是“攻取”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apture”或“seize”,它们在描述军事行动时与“攻取”有相似的含义。
“攻取”是一个具有特定军事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在描述历史和军事策略时非常有用。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历史。
1.
【攻】
(形声。从攴(pū),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同本义(与“守”相对)。
【引证】
《说文》-攻,击也。 、 《左传·宣公二年》-攻灵公于桃园。 、 《战国策·秦策》-宽则两军相攻。 、 《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 《孙子·谋攻》-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汉·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组词】
攻车、 攻钞、 攻围、 攻无不取
2.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