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14: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14:51
愧痛:这个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愧”意味着感到羞愧或内疚,“痛”则表示痛苦或悲伤。结合起来,“愧痛”描述的是一种因内疚或羞愧而感到的深刻痛苦或悲伤的情绪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愧痛”常用来描绘人物因犯下错误或背叛信任而感到的内心痛苦。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单独使用,但类似的情感可以通过更通俗的表达方式传达,如“感到非常内疚和难过”。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可能会更精确地探讨这种情感的成因和影响。
同义词:内疚、羞愧、悔恨
反义词:自豪、满足、安心
“愧”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羞愧的含义,而“痛”字则一直表示身体或心理的痛苦。这两个字结合成“愧痛”,表达了更深层次的心理痛苦,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此“愧痛”这种情感常常与道德判断和个人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愧痛可能被视为一种负责任和愿意改正错误的态度。
“愧痛”这个词让我联想到沉重的心理负担和无法逃避的自我反省。它可能引发对个人行为后果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如何弥补过错的探索。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因为未能履行对朋友的承诺而感到愧痛。这种感觉促使我更加重视我的承诺,并努力避免再次让他人失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愧痛”:
愧痛如影随形,
夜深人静时最清晰。
悔不当初,
愿时光倒流,
弥补那破碎的信任。
视觉上,“愧痛”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色调和沉重的氛围。听觉上,可能与低沉的音乐或悲伤的旋律相关联,增强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情感可以用“guilt and pain”或“remorse”来表达。不同文化对这种情感的处理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情感体验是普遍的。
“愧痛”是一个深刻表达内疚和痛苦情感的词汇,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并在个人和社交层面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沟通。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痛】
(形声。从疒,甬声。疒(chuáng),与疾病有关。本义:疼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痛,病也。 、 《易·说卦》-坎为耳痛。 、 《韩非子·喻老》-桓侯体痛。 、 汉·王充《论衡·订鬼篇》-身体痛。 、 、
【组词】
痛不欲生;痛定思痛;创巨痛深;累得酸痛;痛毒、 痛疾、 痛脚、 痛煞、 痛痹、 痛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