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1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13:35
擢冠(zhuó guā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选拔或提升而获得高位或荣誉。其中,“擢”意味着提拔、提升,“冠”通常指帽子,但在这种语境下,它象征着高位或荣誉。
擢冠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某人因才华或功绩而被提拔到显要位置。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书面语或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术)中,它是一个恰当且有力的表达。
同义词:提拔、晋升、擢升 反义词:贬职、降级、罢黜
擢冠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擢”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拔取、提拔。“冠”字则有帽子和首位的双重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提升到高位或荣誉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擢冠常与科举制度相联系,科举考试中的优异者可以被提拔为官员,从而获得社会地位和荣誉。这种文化背景使得擢冠**在描述个人成就和社会地位提升时具有特殊的意义。
擢冠这个词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它象征着努力和才能得到认可,是一种正面的激励。它让人联想到成功和荣誉,激发人们对成就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擢冠可以用来描述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获得显著成就的时刻,比如在工作中获得晋升或在学术领域获得认可。
在诗歌中,擢冠可以用来比喻性地描述自然界中的变化,如“春风擢冠百花竞,一夜之间,万紫千红。”
擢冠可以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员的冠冕,以及与之相关的庄严仪式和音乐。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位身着官服,头戴冠冕的人物,站在高台上,接受众人的敬仰。
在英语中,擢冠可以对应为“ascending to the throne”或“rising to the pinnacle”,虽然这些表达在字面上与擢冠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传达了类似的提升到高位或荣誉的概念。
擢冠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积极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个人成就的提升,也反映了社会对才能和努力的认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擢冠可以增强语言的正式性和表现力。
1.
【擢】
(形声。从手,翟(dí)声。本义:抽引,拉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擢,引也。 、 《方言二》-擢,拔也。 、 《小尔雅》-拔根曰擢。 、 《史记·范雎列传》-擢贾之发,以赎贾之罪,尚未足。 、 枚乘《上书谏吴王》-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 、 《韩非子·奸劫弑臣》-卓齿之用齐也,擢湣王之筋,悬之庙梁。 、 宋·苏轼《惠州李氏潜珍阁铭》-蔚鹅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 、 汉·王符《潜夫论》-车上御驰马,蓬中擢舟船。 、 明·刘基《如梦令·题画》-风起,风起,擢入白擢花里。
【组词】
擢筋剥肤、 擢发
2.
【冠】
戴;戴帽子。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组词】
沐猴而冠;冠带、 冠巾、 冠狗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引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组词】
冠带医生、 冠首、 冠绝、 冠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