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9:28
“异人同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同的人说出同样的话。基本含义是指不同的人在某种情况下或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意见或表达方式完全一致。
“异人同辞”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异”与“同”这对矛盾概念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述政治或社会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在**文化中,强调集体和谐与共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异人同辞”这个成语在强调不同个体间的一致性时,也反映了这种文化倾向。
这个成语给人以和谐、统一和共识的正面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团队合作、社会和谐以及共同目标的重要性。
在团队项目中,我曾遇到过不同背景的团队成员在关键决策上异人同辞,这种一致性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春日的花海里,异人同辞,赞颂生命的奇迹。”
想象一群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人在广场上齐声高呼,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异人同辞”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reat minds think alike”,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不同的人有相同的想法。
“异人同辞”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美感,而且在强调共识和团结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集体行为和社会动态。
弟子昔闻得道真人传说,所言往往称叹,教其宝练,乃异人同辞,岂可令清真之音,坠而不书乎?
1.
【异】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玉篇》-异,怪也。 、 《广韵》-异,奇也。 、 《列子·杨朱》-何以异哉。 、 左思《魏都赋》-异乎交益之士。 、 《战国策·赵策》-妇人异甚。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产异蛇。 、 唐·柳宗元《三戒》-觉无异能。 、 宋·王安石《伤仲永》-父异焉。
【组词】
异疾、 异形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同】 ——见“胡同”hútòng。
4.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