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3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34:56
“刮骨去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刮去骨头上的毒,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去除深层的弊病。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治疗疾病或处理问题时采取的彻底和坚决的措施。
在文学作品中,“刮骨去毒”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采取的果断和彻底的行动,如《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比喻任何需要彻底解决的问题,如“这次改革必须刮骨去毒,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医学和心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治疗过程中的彻底性。
同义词:根除、彻底解决、斩草除根 反义词:治标不治本、表面功夫
同义词“根除”强调彻底消除,而“刮骨去毒”更强调治疗的彻底性和痛苦性。反义词“治标不治本”则强调只解决表面问题,不触及根本。
“刮骨去毒”源自《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后来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比喻任何需要彻底解决的问题。
在文化中,“刮骨去毒”常被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在面对困难时的果断和勇敢,体现了人对于彻底解决问题和勇于面对痛苦的价值观。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决心和勇气的感觉,联想到的是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彻底解决问题的形象。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自己在面对困难时采取果断和彻底的行动,如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瓶颈时,可以告诉自己需要“刮骨去毒”,彻底改变现状。
在诗歌中,可以将“刮骨去毒”融入到描述英雄形象的诗句中,如:“英雄刮骨去毒,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医生正在为病人进行手术,彻底去除病灶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激昂的音乐,来增强“刮骨去毒”所带来的决心和勇气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oot out”或“get to the bottom of”,虽然意思相近,但“刮骨去毒”更强调治疗的彻底性和痛苦性。
“刮骨去毒”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情感色彩,它不仅是一个形容彻底解决问题的成语,也是一种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勇于彻底改变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决心和勇气。
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肩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1.
【刮】
(形声。小篆作字形,从刀。本义:削,用刃平削物体,或把物体表面的某些东西去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刮,掊杷也。 、 《广雅》-刮,减也。 、 《礼记·明堂位》。注:“刮,刮摩也。”-刮楹达乡。 、 《考工记》-刮摩之工。 、 《史记·太史公自序》-采椽不刮,茅茨不剪。 、 《三国志·关羽传》-医曰:“矢镞有毒,毒入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组词】
刮毒、 刮子、 刮刷、 刮垢磨光;刮楹、 刮锅子;刮磨、 刮摩、 刮火柴;以瓦片刮疥
2.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
3.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4.
【毒】
(会意。从屮(象草木初生),毒声。本义:毒草滋生)。
毒物;毒纯洁。
【引证】
《说文》-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 《周礼·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