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4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1:43
焰口经:焰口经是中的一种经文,主要用于超度亡灵和祈福。焰口一词源自梵文“Amitabha”,意为“无量光”,在仪式中,焰口经常用于施食饿鬼道众生,因此也称为“施食仪轨”。
在仪式中,焰口经的使用非常正式和庄重,通常由僧侣在特定的法会上诵读。在文学作品中,焰口经可能被用来象征超度、救赎或仪式的庄严。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仪式或活动时。
同义词:施食仪轨、超度经文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与“庆祝”、“喜庆”等积极向上的词汇形成对比。
焰口经源自梵文,随着传入,逐渐融入文化,成为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焰口经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的祈福和超度功能始终未变。
在传统文化中,焰口经与盂兰盆节等节日紧密相关,反映了人对亡灵的尊重和对生死的思考。在社会背景中,焰口经也体现了在的深远影响和民众对仪式的重视。
焰口经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庄重和敬畏。它让我联想到的慈悲和救赎,以及人们对亡灵的尊重和怀念。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我在表达对生死、仪式等话题时的措辞和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焰口经主要是在参加**法会或节日时接触到的。例如,在盂兰盆节期间,我会去寺庙参加焰口经法会,感受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也为家人祈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焰口经:
在寂静的夜,
僧侣的诵经声,
如焰口经的旋律,
穿越时空,
抚慰着亡灵的灵魂。
焰口经的诵读声让我联想到寺庙的香烟缭绕和烛光摇曳,这种视觉和听觉的联想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在其他**国家,如日本和韩国,也有类似的经文和仪式,但名称和具体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日本,类似的仪式称为“施饿鬼会”。
通过对焰口经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化和仪式的重要性。焰口经不仅是一种经文,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生死、救赎和祝福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语言表达,增强我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1.
【焰】
(形声。从火,臽(xiàn)声。本义:火苗)。
同本义。
【引证】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烟焰迷漫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又如:内焰(火焰的中间部分);外焰(火焰最外层);焰段(见“艳段”);焰烘烘(焰腾腾。火焰旺盛的样子;引申为情绪激昂);焰头上(喻指兴旺发达);焰焰(火苗起初的样子)-烟焰雾雨。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经】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引证】
《韩非子》-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 、 《中国歌谣资料》-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