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7:3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7:37:31
丧期:指在亲人去世后,家属按照传统*俗或法律规定,进行哀悼和守丧的一段时间。在*传统文化中,丧期通常包括服丧、守孝等仪式,时间长度可能因地区和家庭俗而异,常见的有三七、五七、百日、周年等。
丧期一词源于古代*的丧葬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实践方式有所变化。在古代,丧期可能长达三年,而现代社会中,丧期的时间和形式更加灵活,受到法律和社会*俗的影响。
在**文化中,丧期不仅是个人或家庭的事务,也反映了社会对死亡和哀悼的态度。丧期中的各种仪式和行为,如穿孝服、禁食荤腥、不参加娱乐活动等,都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安慰。
丧期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失去亲人的痛苦、对逝者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在个人生活中,丧期可能是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让人更加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并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诗歌中,可以将丧期融入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丧期如梦,哀思如潮, 逝者已矣,生者何依。 岁月无声,时光流转, 唯有记忆,永存心间。
丧期可能让人联想到黑白照片、哀乐、墓地等视觉和听觉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对逝者的哀悼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丧期的概念和实践方式各异。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丧期可能较短,且更注重个人的心理调适和社交支持。
丧期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丧葬俗和家庭关系,也触及了人类对生命、死亡和哀悼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1.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2.
【期】
(形声。从月,其声。金文从日,其声。战国古文从日,丌(qí)声。日、月都有表时间的意思。本义:约会,约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会者,合也,期者,邀约之意,所以为会合也。”-期,会也。 、 《易·归妹》-归妹愆期。 、 《管子·侈靡》。注:“匝一月曰期。”-若旬虚期于月津。 、 《礼记·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叔孙旦而立期焉。 、 《史记·留侯世家》-与老人期,后何也? 、 《世说新语·方正》-与友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