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3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33:40
本草纲目:这是一部古代的药物学巨著,由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撰,全书共五十二卷,收录了约12种药物,分为草、木、虫、鱼、鸟、兽、金石等部,详细记载了每种药物的形态、性味、功效、采集和炮制方法等。
在文学中,本草纲目常被提及作为中医药文化的象征,如在描述传统医学的诗句或文章中。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本草纲目”来比喻某人知识渊博,如同掌握了所有药物知识。在专业领域,尤其是中医药学,本草纲目是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同义词:药典、药材大全 反义词:无(因其为特定书籍名称,难以找到直接反义词)
本草源自古代对药物的称呼,纲目**则指分类和条目。《本草纲目》自明代问世以来,一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化中,《本草纲目》不仅是医学书籍,也是文化传承的象征。它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利用,以及对生命健康的重视。
提到《本草纲目》,我联想到的是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它让我感受到中医药学的深厚底蕴和历史的沉淀。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因为学中医药而接触到《本草纲目》,它帮助我理解了许多药材的特性和用途,对我的专业学有很大帮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如同《本草纲目》中的每一味药,你的每一句话都治愈了我心中的伤。”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医者在灯下翻阅着厚厚的《本草纲目》,旁边是一碗正在煎煮的药汤,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香气。
在西方,类似的药物学著作如《药典》(Pharmacopoeia),也是记录药物和治疗方法的重要文献,但《本草纲目》因其详细和系统的分类,在中医药学中占有独特地位。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本书,它是中医药文化的缩影,是古代智慧的结晶。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启发我在现代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些古老的知识。
1.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2.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
3.
【纲】
(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冈声。本义:提网的总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纲,维紘绳也。 、 《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 《诗·大雅·棫朴》。笺:“张之为纲,理之为纪。”-纲纪四方。 、 《诗·大雅·卷阿》-四方之纲。 、 《书·序》-举其宏纲。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纪纲之仆。 、 《韩非记·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则鱼已囊矣。
【组词】
纲挈目张、 纲提领挈
4.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