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4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43:28
[捊背扼吭]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捊住背脊,扼住喉咙”,比喻控制敌人的要害,使其无法反抗。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战略或战术上占据绝对优势,能够完全控制对方的行动。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战争或竞争中的策略,强调通过精准打击敌人的弱点来取得胜利。在口语中,它也可以用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人或某事的完全控制。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商业策略等,这个成语同样适用,用以强调关键点的控制。
同义词:制敌机先、扼喉抚背、控制要害 反义词:无能为力、束手无策、被动挨打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军事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非军事领域,成为一种普遍的比喻表达。
在中国文化中,控制要害的概念深植于各种策略和战术中,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特点。它强调在任何竞争或对抗中,找到并利用对方的弱点是取胜的关键。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强烈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让人联想到在竞争中占据上风,掌握主动权的情景。它激发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情感反应。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找到关键点并加以解决的能力。例如,在解决家庭纠纷时,找到问题的核心并加以处理,就像是捊背扼吭。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个成语融入描述自然界中捕食者捕猎的场景,如“猎鹰捊背扼吭,一击必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只鹰在空中精准地捕捉猎物,这种画面能够很好地体现捊背扼吭的意境。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紧张的战斗音乐,增强这种控制和力量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seize the bull by the horns”(抓住牛的角),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强调了控制关键点的概念。
捊背扼吭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在军事和策略领域有用,也能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语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按,亢,同“吭”。
俄既东向并亚细亚诸国,而后~以薄英法,则其志可逞也。
1.
【拊】
(形声。从手,付声。本义:抚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揗者,摩也。古作‘拊揗’,今作‘抚循’,古今字也。尧典曰:“击石拊石”,拊轻击重,故分言之。”。-拊,揗也。 、 《汉书·外戚传上》-主拊其背曰:“行矣!”
【组词】
拊扪、 抚式
2.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
3.
【扼】
(形声。从手,厄声。本义:抓住;掐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搤,捉也。 、 《汉书·李陵传》-力扼虎,射命中。 、 《后汉书·荀彧传》-搤其喉而不得进。 、 《汉书·娄敬传》-不搤其亢。 、 《汉书·扬雄传》-搤熊罴。 、 《广雅·释诂三》-搤,持也。
【组词】
扼虎、 扼吭拊背、 扼襟、 扼臂
4.
【吭】
出声,发言
【组词】
吭声、 吭哧、 吭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