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5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59:35
“变服诡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改变服饰和行为,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诡秘,不按常理出牌,或者指伪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意图。
在文学作品中,“变服诡行”常用来描绘那些身份复杂、行为隐秘的角色,如**、卧底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难以捉摸或不诚实。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行为科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动机。
同义词:伪装、隐匿、诡秘、狡猾 反义词:坦诚、直率、公开、透明
“变服诡行”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变服”指的是改变服饰,而“诡行”则是指行为诡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用来形容那些行为不正大光明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诚实和正直被视为重要的美德。因此,“变服诡行”这个词汇往往带有贬义,暗示某人的行为不值得信任。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警惕和不信任。它让我联想到那些隐藏自己真实意图的人,需要小心应对。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他们的行为总是变服诡行,让人难以捉摸他们的真实想法。这种经历让我更加谨慎,学会了如何识别和应对这种行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下,他变服诡行, 如影随形,难觅其踪。 心中疑云,层层叠叠, 谁知其真,谁解其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穿着黑色斗篷的人在夜色中悄然行走,给人一种神秘和不安的感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夜晚的风声和脚步声,增添一种紧张和诡秘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oak and dagger”,意指秘密和阴谋,但这个表达更强调的是**活动和秘密行动。
“变服诡行”这个词汇在我对汉语成语的理解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分析和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模式时有了更多的工具。通过学*和应用这个词汇,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心理含义。
变服诡行,日倍百里。
1.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
2.
【服】
车厢。
【引证】
《考工记·车人》-大车牝服二柯,有参分柯之二。 、 《周礼·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
负载;负荷。
【引证】
《墨子》-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
3.
【诡】
(形声。从言,危声。本义:责成,要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诡,责也。 、 《汉书·赵充国传》-自诡灭贼。 、 《汉书·京房传》-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功,恐未效而死。
【组词】
诡求、 诡驳、 诡责、 诡令
4.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