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0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09:55
心粗气浮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思粗疏,情绪浮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思考问题不够细致,情绪容易波动,不够沉稳。
心粗气浮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性格和情绪管理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特定性格特征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沉稳和细致被视为重要的品质。因此,心粗气浮** 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中具有负面含义,提醒人们要培养更好的情绪控制和细致思考的能力。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的不足。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因为情绪波动而影响决策的人。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心粗气浮而导致项目失败的案例。这让我意识到情绪稳定和细致思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心粗气浮 融入描述人物性格的诗句中,如:“心粗气浮难成事,细水长流方显功。”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海浪拍打岸边的画面,象征着情绪的波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急促的鼓点声,代表内心的不安定。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ot-headed" 或 "impatient",但这些词汇没有心粗气浮 那么具体地结合了心思和情绪两个方面。
心粗气浮 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的性格和情绪状态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保持冷静和细致。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反思。
毕竟当武官的心粗气浮,也不管跟前有人没有,开口便说:‘大人,怎么连标下都不认得了?’
《儿时》一类文之,因近~,颇不易为;一涉笔总不免含有芒刺,真是如何是好。(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粗】
(形声。从米,且声。本义:糙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粝米也。禾黍粟十六斗大半斗为米一斛。-粗,疏也。 、 《左传》-粮则无矣,麤则有之。
【组词】
粗糠
3.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4.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