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7: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7:20
“文武兼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既具备文才又具备武艺。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既有文化修养,又有军事才能,形容人才全面,文武双全。
在文学作品中,“文武兼备”常用来形容历史人物或英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关羽等。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称赞某人多才多艺,不仅学识渊博,还有实际操作能力。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军事等,这个词组强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文武兼备”源自**古代对人才的理想化要求,强调文才与武艺的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强调全面发展的理念。
在传统文化中,文武兼备被视为理想的人才标准。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平衡发展的重视,以及对文治武功的推崇。
“文武兼备”给人以积极、全面的印象,联想到的是一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词组常带有一种赞美和敬佩的情感。
在教育领域,我经常鼓励学生追求文武兼备,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也要注重体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想象一位身着古代战袍的将军,手持书卷,既能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又能在书房中挥毫泼墨,这样的形象给人以文武兼备的视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ell-rounded”或“versatile”,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多面能力。
“文武兼备”这个词组强调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组提醒我要追求平衡和全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文武兼备,惟所施设。
我们已经做好~的打算。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3.
【兼】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引证】
《说文》-兼,并也。 、 《仪礼·聘礼》。注:“犹两也。”-兼执之,以进。 、 《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兼巾之。 、 《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兼诸弣。 、 《孟子·告子上》-不可得兼。 、 宋·文天祥《 后序》-丞相兼枢密使。 、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兼百花之长。 、 蔡元培《图画》-兼筑雕刻。
【组词】
兼祧、 兼资、 兼署、 兼味
4.
【备】
(形声。从人,備(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小辨》-事戒不虞曰知备。 、 《墨子·七患》-备者,国之重也。 、 《国语·周语》-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 、 《汉书·史丹传》-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组词】
傥荡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