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0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08:02
因果性(Causality)是指事物之间因与果的关系,即一个(因)导致另一个(果)的发生。在哲学、逻辑学、科学和日常生活中,因果性是一个核心概念,用于解释和预测**之间的联系。
因果性一词源于拉丁语“causa”,意为“原因”。在哲学史上,因果性的概念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到休谟的怀疑论,再到康德的先验论的演变。
在许多文化中,因果性被视为自然法则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例如,在法律体系中,因果关系用于确定责任和赔偿。
因果性常引发人们对秩序和逻辑的信任感,同时也可能带来对命运和宿命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因果性有助于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例如,通过分析行为的结果来调整策略。
在诗歌中,因果性可以用来构建隐喻和象征:
“每一滴雨,都是天空的泪水, 落在干涸的大地上,唤醒沉睡的种子。”
因果性可以联想到链条或网络的图像,象征着**之间的联系。在音乐中,节奏和旋律的连续性也体现了因果性的概念。
在不同语言中,因果性的表达方式各异,但核心概念相似。例如,英语中的“cause and effect”与中文的“因果关系”都强调了**之间的联系。
因果性是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关键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因果性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沟通和推理。通过深入学因果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复杂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并在个人和专业生活中应用这一概念。
1.
【因】
(会意。从囗(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按即茵之古文。江说是也。”-因,就也。
2.
【果】
(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果,木实也。 、 《易·说卦》-艮为果蓏。 、 《周礼·场人》。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曰:“在地曰蓏,在树曰果。”-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 、 《素问·藏器法时论》。注:“谓桃李杏栗枣也。”-五果为助。 、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 明·刘基《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组词】
果布、 果馔、 果谷、 果正、 果桌、 草果;荚果;浆果;果瓜、 果茹、 果隋、 果蔗
3.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