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5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51:48
“流离颠疐”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流离”和“颠疐”两个词组成。其中,“流离”指的是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而四处漂泊,无家可归;“颠疐”则指行走时颠簸、不稳。结合起来,“流离颠疐”形容人因各种原因而四处流浪,生活极其困苦和不稳定。
在文学作品中,“流离颠疐”常用来描绘战乱或灾荒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杜甫的诗中就有多处使用这一成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社会问题时,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等,这个词汇用于描述特定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
同义词“颠沛流离”和“流离失所”都强调了无家可归和四处漂泊的状态,但“颠沛流离”更多了一层艰辛和困苦的意味。反义词“安居乐业”和“安土重迁”则表达了稳定和满足的生活状态。
“流离颠疐”这一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用以描述战乱或灾荒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流离颠疐”常与战乱、灾荒等社会动荡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和平稳定生活的渴望。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被用来描述某些地区或群体因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陷入的困境。
“流离颠疐”这一词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无家可归的人们在风雨中漂泊的画面,引发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深思。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较少有机会直接使用这一成语,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时,会频繁遇到这一词汇,从而加深对其含义和情感色彩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流离颠疐的岁月,风雨中我们携手前行,心中的灯火永不熄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们在风雨中艰难行走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凉的音乐来增强这一成语带来的情感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wandering in distress”或“homeless and troubled”等短语来表达类似的含义。
“流离颠疐”这一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战乱和灾荒时的苦难状态,它不仅是语言学*中的一个词汇,更是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语言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文本的情感深度和历史厚重感。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同“流离颠沛”。
1.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2.
【离】
(形声。从隹(zhuī),表示与鸟类有关,离声。“离”是“鹂”的本字,因而声符亦兼表字义。本义:鸟名。即黄鹂,也称仓庚,鸣声清脆动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离,离黄仓庚也。 、 《易·说卦》-離为雉、九家,離为鸟,为飞、为鹤、为黄。 、 《颜氏家训》-离则配禹。 、 《诗·邶风·旌丘》-流離之子。 、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
【颠】
(形声。从页(xié),真声。本义: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颠,顶也。 、 《国语·齐语》-班序颠毛。 、 《后汉书·蔡邕传》-诲于华颠胡老。
【组词】
颠毛、 颠顶、 颠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