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58: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58:09
词汇“折胁”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折胁”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折胁”字面意思是指折断肋骨。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常用来形容遭受酷刑或极端暴力,导致肋骨断裂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折胁”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刑罚或战争暴行的场景中,用以强调暴力的残酷性和受害者的痛苦。在口语和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通俗的表达,如“肋骨断裂”。
“折胁”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折”意为折断,“胁”指肋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倾向于使用更为直观的表达方式。
在古代**,刑罚严酷,折胁这样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在现代社会,随着人权观念的提升和法律的完善,这样的酷刑已经不复存在。
提到“折胁”,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痛苦、暴力和死亡,带来一种沉重和不安的情感反应。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研究古代文献或历史时。
在创作中,可以将“折胁”用于描绘古代战争或刑罚的残酷场景,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和沉重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刑场的画面,受刑者痛苦扭曲的身体,肋骨断裂的惨状。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痛苦的呻吟和刑具的撞击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折胁”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broken ribs”在英语中用来描述同样的伤害。
“折胁”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某些侧面,对于理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层次和深度。
1.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
2.
【胁】
(形声。从肉(月),劦(xié)声。本义: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腋下之名也。其骨谓之肋,牲体则谓之拍。-胁,两膀也。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两胁里急。 、 《管子·版法》。注:“盾或著之于胁,固曰胁盾。”-兵尚胁盾。 、 《仪礼》-脊胁肺肩在上。 、 明·魏禧《大铁椎传》-右胁夹大铁椎。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越天都之胁。
【组词】
胁胑、 胁窝里、 胁不沾席、 胁骨、 胁衣、 胁肢、 胁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