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1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9:20
词汇“抟跃”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文的词汇。以下是对“抟跃”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抟跃”的字面意思是跳跃、腾跃。其中,“抟”有聚集、团聚之意,而“跃”则是跳跃的意思。结合起来,“抟跃”可以理解为聚集力量后跳跃的动作。
由于“抟跃”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动物或人的跳跃动作,尤其是那种充满力量和活力的跳跃。
“抟跃”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其中“抟”字在古代有聚集、团聚的意思,而“跃”则是跳跃。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抟跃”这个词汇,用来形容充满力量的跳跃动作。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抟跃”可能会被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神兽的跳跃动作,象征着力量和活力。在现代社会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艺术作品中,仍可能出现。
“抟跃”这个词汇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充满力量的跳跃,象征着突破和进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遇到使用“抟跃”这个词汇的情况。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感受到它所传达的力量和活力。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抟跃”来描绘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
晨曦中,小鹿抟跃于林间,
阳光洒落,映照出生命的活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小鹿在森林中抟跃的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轻快的音乐,与跳跃的动作相呼应。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抟跃”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词汇来表达相似的意思,如英语中的“leap”或“bound”。
通过对“抟跃”这个词汇的学习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它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某些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仍能感受到它所传达的力量和活力。这个词汇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虽然不是常用词汇,但了解它有助于丰富词汇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1.
【抟】
(形声。从手,专声。本义:把东西捏聚成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韵会》引《说文》:“抟,以手圜之也。”-抟,圜也。 、 《礼记·曲礼上》-毋抟饭。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俊鹘抟水禽。
【组词】
抟铸、 抟弄、 抟黍、 抟饭、 抟食、 抟人、 抟沙、 抟泥
2.
【跃】
(形声。从足,翟(dí)声。本义:跳跃)。
同本义。
【引证】
《广雅》-跃,跳也。 、 《汉书·李寻传》。师古曰:“趯字与跃同。”-涌趯(跃)邪阴。 、 《荀子·劝学》-骐骥一跃。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浮光跃金。 、 《聊斋志异·促织》-跃掷径出。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跃起持之。
【组词】
跃龙门、 跃如、 跃治、 跃马横戈、 跃动、 跃跃、 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