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5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55:14
沉吟:指低声自语,迟疑不决,或深思熟虑时的自言自语。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或做出决定时的状态,表现出一种深沉、内省的情感。
“沉吟”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是“沉静地吟咏”,后来逐渐演变为描述深思或犹豫的状态。在古代文学中,这个词常用来描绘诗人在创作时的状态。
在**文化中,“沉吟”常与文人墨客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深邃的思考和内省。在社会交往中,这个词也常用来形容某人在重要决策前的慎重态度。
“沉吟”给人一种深沉、内敛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静谧的夜晚、孤独的思考者或是深邃的内心世界。这种词汇常常激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写作时体验过“沉吟”的状态,那时我坐在书桌前,反复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我的想法,这种深思熟虑的过程让我感到充实和满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沉吟”:
月光下,我沉吟着古老的诗句,
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心灵的低语。
“沉吟”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安静的图书馆,一个人独自坐在角落里,低声自语,或者是一个人在夜晚的窗前,静静地思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ull over”或“ponder”,虽然这些词汇没有“沉吟”那种深沉和内省的意味,但它们都描述了思考和犹豫的状态。
“沉吟”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思考状态,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沉吟”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魅力。
1.
【沉】
(形声。从水,冘(yín)声。甲骨文字形,中间是牛,周围是水,表示把牛沉到水中。商代祭祀用牲的方法。本义:没入水中)。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沈,没也。 、 《周礼·大宗伯》。注:“川泽曰沈。”-以狸沈祭山林川泽。 、 《诗·小雅·箐箐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词】
石沉大海;沉溺
2.
【吟】
(形声。从口,今声。唫为吟的本字。本义:呻吟、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吟,呻也。 、 《苍颉篇》-吟,叹也。 、 《素问·宝命全形论》。注:“谓吟叹也。”-呿吟至微。 、 《战国策·楚策》-昼吟宵哭。 、 明·何景明《陇右行送徐少参》-相送悲吟不尽情,关山陇坂高无极。
【组词】
吟呻、 吟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