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0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04:24
“忍手”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克制自己不采取行动,尤其是指在情绪冲动或面临诱惑时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忍住手”,即不让手做出某些动作。
在文学作品中,“忍手”可能用来描绘一个角色在道德或情感上的挣扎,例如在面对不公正或诱惑时选择不采取报复或放纵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购物或饮食上的自我控制。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可能会讨论如何在压力或冲突情况下保持“忍手”以避免负面后果。
同义词“自制”强调自我控制的能力,而“克制”则更多指在行为上的抑制。反义词“放纵”和“冲动”则分别指缺乏控制和未经思考的行动。
“忍手”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忍”和“手”两个字组成,没有复杂的演变历史。在古代文献中,“忍”字常用来表示忍受或忍耐,而“手”则指行动的工具,因此“忍手”自然地被用来形容控制行动。
在**传统文化中,“忍”是一种被高度推崇的美德,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或不公时。因此,“忍手”在社会背景中常常与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联系在一起。
“忍手”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自我控制和成熟稳重。在情感上,它可能带来一种平静和理智的感觉,同时也可能让人感到一种压抑或无奈。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面对诱惑时使用“忍手”来提醒自己保持理性,比如在购物时避免不必要的消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忍手”:
在欲望的海洋中,我忍手不触那诱人的珊瑚,
心中的灯塔,指引我穿越诱惑的迷雾。
视觉上,“忍手”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紧握拳头,努力控制自己的动作。听觉上,这个词可能与平静的呼吸声或深沉的叹息声联系在一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train oneself”或“hold back”,这些表达也强调了自我控制的概念,但在具体用法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忍手”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体现了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反映了个人在面对挑战时的选择和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和丰富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1.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忍,能也。 、 《广雅》-忍,耐也。 、 《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是可忍也。 、 《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 《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忍之。 、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 、 清·林觉民《与妻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组词】
忍事、 忍容、 忍顺、 忍从、 忍羞、 忍气、 忍垢、 忍丑、 忍耻、 忍痛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