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3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34:09
“别无二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第二种情况”,基本含义是指两者完全相同,没有区别。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完全一致性。
在文学作品中,“别无二致”常用于描述两个或多个事物在性质、特征或表现上的完全相同。在口语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更简单的表达,如“一模一样”。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科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强调实验结果或法律条款的唯一性和一致性。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一模一样”更强调外观上的完全相同,而“别无二致”则更侧重于内在性质的一致。
“别无二致”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别无”和“二致”两个部分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别无”意为“没有别的”,“二致”意为“第二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中国文化中,强调一致性和统一性是一种常见的价值观。因此,“别无二致”这个成语在强调团队合作、法律一致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肯定和确认。它强调的一致性让人感到安心和信任。联想上,它让我想到精确的科学实验和严谨的法律条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使用“别无二致”来描述两件工艺品的质量和外观完全相同,帮助客户做出选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洒落,湖面与天际别无二致,静谧如梦。”
视觉上,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两幅完全相同的画作并排挂在一起。听觉上,它可能让我想到两个完全相同的音符在音乐中重复出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dentical”或“exactly the same”,但这些表达更侧重于描述外观或表面的相同,而不像“别无二致”那样强调内在的一致性。
“别无二致”这个成语在强调事物的一致性和唯一性方面非常有用。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常见,也在专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两件作品~,让人难以区分。
1. 【别】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二】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一加一的和。
【引证】
《说文》-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 、 《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因二以济民行。 、 《论语·公冶长》-赐也闻一以知二。 、 《韩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组词】
二加四得六、 二府、 二太爷、 总数为二、 二形、 二难、 二仪、 二纪、 二氏、 二军、 二南、 二星、 二天
4.
【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致,送诣也。 、 《易·象下传》-君子以致命遂志。 、 《诗·卫风·竹竿》-远莫致之。 、 《诗·卫风·聘礼》-卿致馆。 、 《仪礼·曾子问》-殷人既葬而致事。 、 《荀子·解蔽》-远方莫不致其珍。 、 《史记·李将军列传》-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致敬亭于幕府。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致电上海。
【组词】
致聘
招引;招致。
【引证】
汉·贾谊《过秦论》-致天下之士。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 、 《三国志·诸葛亮传》-不可屈致。 、 《三国演义》-今宜厚待刘禅,以致孙休。 、 清·袁枚《祭妹文》-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 、 《明史》-致此疾困。
【组词】
导致、 致病;致残;致人、 致士、 致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