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7:14
张仪舌: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历史人物张仪,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能言善辩著称。"张仪舌"字面意思是指张仪的舌头,比喻能言善辩、口才极佳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张仪舌"常用来形容那些擅长辩论、说服力强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赞扬某人的口才或表达能力。在专业领域,如辩论、演讲等,这个词汇也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
同义词: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辩才无碍 反义词:笨嘴拙舌、口齿不清、不善言辞
"张仪舌"这个词汇直接来源于历史人物张仪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了一个比喻性的词汇,用来形容那些具有出色口才的人。
在**文化中,口才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张仪舌"这个词汇体现了对能言善辩者的赞赏和尊重,也反映了社会对于沟通和表达能力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羡慕。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在关键时刻用言语改变局势的人物,如历史上的张仪、苏秦等。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他的授课风格生动有趣,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我常常觉得他拥有"张仪舌"般的口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言辞如剑,锋利无比, 在辩论的战场上,无人能敌, 仿佛张仪再世,舌战群儒, 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想象一个充满智慧和魅力的演讲者,他的话语如同音乐般悦耳,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说服力。这样的场景可以与"张仪舌"这个词汇联系起来。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ilver tongue",用来形容那些能言善辩的人。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于口才的赞赏是相通的。
"张仪舌"这个词汇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也是对优秀口才的赞美。它提醒我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口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学和运用这个词汇,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沟通的艺术和力量。
1.
【张】
帐幔,帷幕。 同: 帐
【引证】
《荀子·正论》-居则设张容。 、 《史记·高祖本纪》-张饮三日。 、 《汉书·疏广传》-供张东都门外。
胀满。 同: 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年》-将食,张,如厕。 、 《左传·僖公十五年》-张脉偾兴。 、 《淮南子·缪称》-亭历愈张。
2.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
3.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