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32: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32:42
沿门托钵(yán mén tuō b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沿着门挨家挨户地乞讨食物。这个成语比喻到处乞求施舍或帮助,通常带有贬义,暗示一个人无能或无助,需要依赖他人的施舍生活。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绘一个贫困或无助的人物形象,强调其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经常向他人求助或借钱的人。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社会福利或慈善工作时。
同义词:乞讨、乞食、乞怜 反义词: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乞讨”和“乞食”更直接地指乞求食物,而“乞怜”则更多指乞求同情和帮助。反义词则强调独立和自主,与“沿门托钵”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文化,僧侣们确实会沿门托钵以获取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乞求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自力更生被视为美德,而沿门托钵则被看作是无奈和无能的表现。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个人独立性和尊严的重视。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感,让人联想到贫困和无助的情景。它也可能引发对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述那些经常向朋友或亲戚求助的人,提醒他们应该更加自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沿门托钵声,夜深人静时,无奈与哀愁,随风飘散去。”
想象一个衣衫褴褛的人,在寒冷的夜晚敲打着一扇扇紧闭的门,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凄凉的风声和敲门声,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gging for scraps”,但这个表达没有“沿门托钵”那样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含义。
“沿门托钵”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也反映了社会对自立和尊严的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汉语。
1.
【沿】
同本义。
【引证】
《左传》-王沿夏,将欲入鄢。 、 《书·禹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组词】
沿溯、 沿涉、 沿流
遵循;因袭。
【引证】
《礼记·乐记》-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理。
【组词】
沿袭、 世代相沿;相沿成习;沿习、 沿惯
2.
【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同本义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引证】
、 《白虎通》-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 、 《墨子·号令》-门常闭。 、 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
【组词】
门阑、 门钉、 门楔、 门吊儿、 门坎
3. 【讬】 (託)。 ④~⑦。 同: 托
4.
【钵】
(形声。从金,本声。僧人的食器)。
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
【引证】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一瓶一钵足矣。
【组词】
钵盂、 钵多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