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5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58:47
三段论式(Syllogism)是一种逻辑推理的形式,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大前提是一个普遍性的陈述,小前提是一个特定情况的陈述,结论则是从前两个前提中逻辑推导出来的结果。
“三段论式”一词源自希腊语“συλλογισμός”(syllogismos),意为“推理”。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前分析篇》中详细阐述了三段论式的理论,自此成为逻辑学的基础概念。
在西方哲学和教育体系中,三段论式被视为逻辑思维的基础训练,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
三段论式给人以严谨、逻辑性强的印象,常与理性、科学和客观性联系在一起。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辩论、学术讨论和法律论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在辩论或说服他人时无意中使用三段论式。例如,在讨论环保问题时,可能会说:“所有的人都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大前提),污染空气会损害健康(小前提),所以我们应该减少污染(结论)。”
在诗歌中,三段论式可以用来构建一种逻辑上的美感:
所有的星辰都在夜空中闪烁, 月亮是夜空中的一颗星辰, 所以月亮也在夜空中闪烁。
视觉上,三段论式可能让人联想到逻辑图表或思维导图,展示清晰的推理路径。听觉上,它可能与辩论赛中的逻辑陈述或法律庭审中的论证声音相联系。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三段论式的基本结构和逻辑原理是普遍适用的,尽管具体的表达方式和术语可能有所不同。
三段论式作为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对于培养清晰的思维和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三段论式有助于提升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段】
(形声。从殳(shū),耑(duān)声。“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这里用作意符,表示与手持器械的动作有关。金文字形,会意,字形象手持物在山崖中敲棰石之形。本义:锤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椎物也…其藉以椎物之石曰碫。
【组词】
段氏
3.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
4.
【式】
(形声。从工,弋(yì)声。工有“矩”的意思。本义:法度;规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式,法也。 、 《周书·谥法》-式,法也。 、 《诗·大雅·下武》。传:“法也。”-下士之式。 、 《周礼·篔人》。注:“谓筮制作法式也。”-三曰筮式。 、 《周礼·典妇功》-掌妇式之法。 、 《周礼·太宰》。注:“谓用财之节度。”-九式。
【组词】
式度、 式则
1. 【三段】 犹言三节,三块; 指三段论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