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4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46:11
朗声:指声音清晰响亮,通常用于描述说话或朗读时的声音状态。
“朗声”一词由“朗”和“声”组成。“朗”字古汉语中意为明亮、清晰,“声”即声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朗声”逐渐固定为形容声音清晰响亮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学方式,尤其在古代私塾教育中,学生需要朗声背诵经典文献。因此,“朗声”在文化上与教育和传统紧密相关。
“朗声”给人一种积极、自信的感觉,联想至公开演讲、朗诵比赛等正式场合,传递出一种力量和权威感。
在学生时代,我经常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每次都需要朗声表达,这不仅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初露,鸟儿朗声歌唱,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想象一个清晨,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安静的公园里,一位老人坐在长椅上,朗声读着报纸,声音在空气中回荡,给人一种宁静而充满活力的感觉。
在英语中,“朗声”可以对应为“loud and clear”,虽然表达略有不同,但都强调声音的响亮和清晰。
“朗声”是一个描述声音状态的词汇,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起到重要作用,也与文化、教育背景紧密相连。通过学*和使用“朗声”,我更加理解了声音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不同场合中恰当地运用声音。
1.
【朗】
(形声。从月,良声。本义:明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朗,明也。 、 《诗·大雅·既醉》-高朗令终。 、 《国语·楚语下》-其圣能光远宣朗。 、 《淮南子·原道》-新而不朗。 、 嵇康《琴赋》-朗月垂光。 、 陶潜《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
【组词】
朗白、 朗朗、 朗鉴、 朗亮、 朗明、 朗净、 朗烈、 朗朗烈烈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