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0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06:35
词汇“暴背”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暴背”字面意思是指背部突然疼痛或不适,通常是由于过度劳累或不正确的姿势引起的。在古代文献中,有时也用来形容人因疾病或劳累而背部疼痛。
由于“暴背”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在一些描述疾病或劳累的场景中出现。
“暴背”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其中“暴”字有突然、猛烈的意思,“背”字指背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已经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背痛”等词汇来描述类似的症状。
在古代社会,由于劳动条件和医疗条件的限制,人们更容易因劳累而出现背部疼痛。因此,“暴背”可能在描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时有所体现。
“暴背”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辛苦劳作后的身体不适,带来一种疲惫和痛苦的情感反应。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长时间使用电脑或手机,很多人可能会经历类似“暴背”的症状,这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健康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暴背”来形象地描述一个人因辛勤工作而感到的身体疼痛:
日复一日,弯腰劳作,
暴背之痛,如影随形。
由于“暴背”主要涉及身体疼痛,可以联想到一些表现疼痛的视觉图像,如皱眉、弯腰等身体语言。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痛苦的呻吟声。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背部疼痛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例如,英语中可能会使用“backache”或“back pain”来描述类似的症状。
“暴背”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劳动和生活方式而可能遭遇的健康问题。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演变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虽然“暴背”不常用于日常交流,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增加我们对汉语词汇多样性的认识。
1.
【暴】
(会意。古文从日,麃声。从日出艹米。本义:晒)。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暴,日干也。曝,俗。 、 《小尔雅》-暴,晒也。 、 《考工记》-书暴诸日。 、 《孟子》-一日暴之。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偃卧日中也。”-暴于南荣。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 、 《颜氏家训·书证》-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
【组词】
一暴十寒;暴炙、 暴背、 暴浣
2.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