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6:2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6:29:38
卧冰求鲤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躺在冰上以求鲤鱼”。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孝子为了给生病的母亲治病,不惜躺在冰面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层,希望捕捉到鲤鱼给母亲食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极端的孝行或不切实际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卧冰求鲤 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孝心或极端行为,如在《孝经》等古代文献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采取极端或不切实际的手段。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或道德教育时。
同义词:舍己为人、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反义词:自私自利、敷衍塞责、半途而废
卧冰求鲤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也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极端的孝行或不切实际的行为——仍然保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卧冰求鲤 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极端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庭伦理的高度重视。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感动。它让我联想到无私的爱和牺牲精神,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值得推崇。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遇到卧冰求鲤的情况,但我曾见证过朋友为了帮助家人不惜一切代价的行为,这种精神与卧冰求鲤所表达的情感是相通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卧冰求鲤孝心深,
寒冰融尽鲤鱼现。
母病得治儿心安,
千古传颂孝道真。
想象一个人躺在冰面上,周围是寒冷的空气和冰冷的冰面,这种场景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听觉上,可能会有冰层裂开的声音,或者是寒风吹过的呼啸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极端孝行故事可能不如在中国文化中普遍,但也有类似强调家庭和牺牲精神的故事,如圣经中的“亚伯拉罕献以撒”。
卧冰求鲤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的缩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精神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不需要采取极端行为,但孝道和家庭责任仍然是值得我们重视和传承的价值观。
卧在冰上以求得鲤鱼。指忍苦孝亲。
晋朝时期,琅邪临沂人王祥特别孝顺父母。父母生病的时候,他一直都衣不解带地伺候在父母身边,汤药要自己先尝后给父母喝。有一次母亲想吃活鱼,正值冬天,王祥脱衣刨冰,突然河上的冰融化,鲤鱼自己跳上来,他赶紧抓住回家去孝敬父母
1.
【卧】
(会意。从人臣。“臣”是竖立的眼睛。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
同本义。
【引证】
《孟子》。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统言之则不别。”-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一生伏案卧。
2.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
3.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4.
【鲤】
鲤鱼。
【引证】
《说文》。按,鱣者大鱼,似鱏而短,即今之寻黄鱼,非鲤也。-鲤,鱣也。从鱼,里声。 、 《诗·陈风·衡门》-必河之鲤。
一种软鳍淡水鱼,素栖于池塘或缓流中,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可长得相当大,有时能活得很长,原为亚洲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