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8:07
“东讨西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东边讨伐,在西边征战”,形容四处征战或四处奔波,通常用来描述频繁的军事行动或广泛的活动范围。
在文学作品中,“东讨西伐”常用来描绘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如《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的军事行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工作或活动的范围广泛,或者形容某人经常出差或旅行。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史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某个时期的战争动态。
同义词“南征北战”与“东讨西伐”意思相近,都指四处征战;而“安居乐业”则是指安定地生活,专心工作,与“东讨西伐”的四处奔波形成鲜明对比。
“东讨西伐”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由古代军事行动的描述中演变而来。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军事行动往往需要在广阔的地理范围内进行,因此形成了这样的表述。
在**传统文化中,军事英雄往往被赋予“东讨西伐”的形象,以显示其英勇和领导力。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被用来形容那些需要在不同地方工作或旅行的人,反映了现代社会流动性增强的特点。
这个词汇给人以忙碌、奔波的印象,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旅行的辛苦或是工作的压力。它也可能激发人们对英雄主义的向往或是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有人经常出差或需要在不同地方工作,可能会用“东讨西伐”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东讨西伐,英雄无悔,战旗飘扬在历史的篇章。”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士兵和战马,或是现代商务人士在机场和火车站的忙碌身影。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声或是火车的轰鸣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allop around the globe”或“travel extensively”,但这些表达没有“东讨西伐”那种浓厚的军事和历史色彩。
“东讨西伐”这个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军事行动的特点,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那些需要在不同地方工作或旅行的人。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
由是南驰北走,东讨西伐,运之无旁,按之无下。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讨】
(会意。从言,从寸。言,言论。寸,法度。用言论和法度进行处治。本义:声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讨,治也。 、 《玉篇》-讨,诛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 、 《左传·襄公五年》-楚人讨陈叛。
3.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
4.
【伐】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伐,击也。 、 《广雅》-伐,杀也。 、 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
【组词】
伐祭、 伐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