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0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00:36
“混合面儿”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一种由多种成分混合而成的面食,尤其是在困难时期,人们可能会将不同的谷物混合在一起制作成面食,以增加食物的多样性和营养价值。
在文学作品中,“混合面儿”可能被用来象征生活的艰辛或多样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任何混合的事物,不仅仅是食物。在专业领域,如食品科学,它可能指的是一种特定的食品配方。
同义词:杂粮面、混合食品、复合面食 反义词:纯粮面、单一成分食品
“混合面儿”这个词汇可能起源于**北方,特别是在粮食短缺的时期,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将各种可用的谷物混合在一起制作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任何混合成分的食物。
在**,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混合面儿”代表了人们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它反映了社会在面对资源有限时的适应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困难时期的生活,带来一种既苦涩又温馨的情感。它提醒人们珍惜现在的富足生活,同时也尊重那些在艰难时期努力生存的人们。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尝试过制作混合面儿,体验了不同谷物混合后的独特口感和营养价值。这种经历让我更加欣赏食物的多样性和制作食物的工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混合面儿”:
在岁月的磨盘中, 混合面儿翻滚, 谷物的歌声, 在锅中交响。
想象一下,一个老式的厨房里,一位老人正在搅拌着一锅混合面儿,蒸汽升腾,谷物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这个场景可能会伴随着锅铲与锅壁的摩擦声,以及水沸腾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混合食品也很常见,例如印度的“帕拉”(Puri)或中东的“皮塔”(Pita),它们都是由多种谷物混合制成的面食。
“混合面儿”这个词汇不仅仅是一个食品名称,它承载了历史的痕迹和社会的记忆。在学*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我更加理解了食物在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语言表达中的丰富性。这个词汇提醒我们要珍惜食物,尊重传统,同时也鼓励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寻找创新和多样性。
1.
【混】
混同,混合搀杂。
【引证】
《国语·周语下》-若能类善物以混厚民人者。 、 《管子·侈靡》-吿尧之时,混吾之美在下。 、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淮南子·览冥》-天下混而为一。 、 《太玄·玄图》-六合既混。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混逐蔓延。
【组词】
混融、 混淆、 混挠、 混缠、 混羼
2.
【合】
(会意。从亼(jí),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合,合口也。 、 《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
3.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4.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