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1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13:54
词汇“束仪”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束”通常指捆绑、约束,而“仪”则可以指仪式、礼仪或仪器。将两者结合,“束仪”可能指的是一种与捆绑或约束相关的仪式或礼仪,或者是一种用于捆绑或约束的仪器。
由于“束仪”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或特定的专业领域(如古代礼仪研究)中可能会有所提及,但在现代文学、口语中几乎不会出现。
由于“束仪”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很难提供具体的例句。如果强行构造,可能会是这样的:
“束仪”的词源不太明确,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可能是由“束”和“仪”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于描述一种特定的仪式或礼仪。
在古代文化中,仪式和礼仪非常重要,因此“束仪”可能指的是一种特定的、与约束相关的仪式。这种仪式可能在特定的社会或文化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
由于“束仪”涉及约束和仪式,可能会给人带来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它可能与古代的礼仪、规矩和秩序有关,给人一种传统和正式的印象。
由于“束仪”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创作中,可以将“束仪”用于描述一种特定的、与约束相关的仪式,例如:
由于“束仪”涉及约束和仪式,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场景,如穿着传统服饰的人们在进行某种庄重的仪式,背景音乐可能是古朴的乐器声。
由于“束仪”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不太明确。
“束仪”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相对有限。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礼仪,但在日常交流中并不常用。通过对“束仪”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词汇的多义性和文化背景。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