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2:20
“危在旦夕”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危险就在即将到来的早晨或夜晚,比喻情况非常危急,随时可能发生不幸。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紧迫和极端的危险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危在旦夕”常用来形容人物或**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战争、疾病、灾难等场景。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紧急的情况,比如工作项目、人际关系等。在专业领域,如医学、军事、工程等,这个词汇也常被用来描述高风险或紧急状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情境的具体性,如“千钧一发”更强调瞬间的危险,而“危在旦夕”则强调时间的紧迫性。
“危在旦夕”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危在旦夕,不可不救。”其词源反映了古代对时间敏感性的认识,以及对紧急情况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紧急和危险的情境中。
在**文化中,“危在旦夕”常与生死、存亡等重大主题相关联,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安全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警示和提醒人们注意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这个词汇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焦虑,因为它描绘了一种极端的危险状态。联想可能包括急救场景、战争场面或其他紧急情况。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紧急或关键的情况,如健康危机、职业挑战或人际关系的紧张。
在诗歌中,可以将“危在旦夕”融入描述自然灾害或人类困境的诗句中,如:“山崩地裂声如雷,危在旦夕人何在?”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急救室的红灯、战争的硝烟或灾难的现场。听觉上,可能是急救车的警报声、战争的炮火声或自然灾害的轰鸣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on the brink of disaster”或“hanging by a thread”,它们都传达了类似的紧迫和危险的感觉。
“危在旦夕”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传达了紧急和危险的状态,还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现在桂林又~,柳州也将不保。
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包围了孔融屯兵地都昌,孔融派太史慈去请平原相刘备出兵救援。太史慈到平原对刘备说孔融目前危在旦夕,盼望出兵前去解围,刘备立即派精兵3000随太史慈前去,起义军见援军已到,立即解除对都昌的包围
1.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2.
【在】
(形声。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在,存也。 、 《易·乾》-见龙在田。 、 《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 、 《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 、 、 《淮南子·原道》-则无所不在。 、 《大戴礼·曾子立事》-在往者,在来者。
【组词】
在生日、 祖父已经不在了;在日、 在堂、 父母健在
3.
【旦】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本义: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 《世说新语·贤媛》-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 《左传·成公十六年》-旦而战,见星未已。 、 清·方苞《狱中杂记》-号呼达旦。 、 《乐府诗集·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组词】
旦日、 旦明
4.
【夕】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夕,莫也。 、 《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 《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日东则景夕多风。 、 《书·洪范·五行》注-初昏为夕。 、 《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组词】
夕晖、 朝发夕至;夕霭、 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