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8:15: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8:15:06
柔声:指柔和、温柔的声音或语调,通常用来形容说话或唱歌时声音的柔和、不刺耳。
柔声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柔”和“声”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柔”指柔软、温和,“声”指声音。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柔和声音的词汇。
在许多文化中,柔声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东方文化中,柔和的声音常与温柔、谦逊和礼貌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交往中,柔声可以减少冲突,增进和谐。
柔声常带给人一种温暖、舒适和安心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母亲的怀抱、宁静的夜晚和温馨的家庭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柔声与家人沟通,尤其是在孩子情绪不稳定时,柔声的安抚效果往往比严厉的语气更有效。
诗歌: 柔声细语,如春风拂面, 温暖心田,抚平忧伤。
故事: 在那个宁静的村庄,老妇人总是柔声地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聆听着每一个字句。
视觉:柔声让人联想到柔和的光线、温暖的色调和宁静的风景。 听觉:柔声让人联想到轻柔的音乐、潺潺的流水声和鸟儿的鸣叫。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oft-spoken”或“gentle voice”,它们都传达了柔和、温柔的声音概念。
柔声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声音的特性,还承载了情感和文化价值。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柔声可以增强沟通的亲和力和效果。
1.
【柔】
(形声。从木,矛声。本义:树木可曲可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柔,木曲直也。 、 《诗·小雅·小弁》-荏染柔木。
【组词】
柔木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