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3:48
“伊于胡底”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伊于胡底》。字面意思是“伊人(那个人)在何处”,其中“伊”指代某人,“胡底”意为“何处”或“哪里”。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达对某人下落或所在位置的疑问或关切。
在文学作品中,“伊于胡底”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和寻找。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文学或古风场合中,仍能见到其身影。在专业领域,如历史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古代文献中的特定语境和情感表达。
“伊于胡底”源自《诗经》,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学术语境中,它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表达功能。
在传统文化中,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和寻找是一种常见的情感表达。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对远方亲人的深切关怀。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渴望,让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在孤独中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它唤起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创作或表达情感的场合,它可以作为一种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问伊于胡底,星辰可曾见你?”(在月下独酌,问那个人在哪里,星辰可曾见过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诗人独自站在月光下的画面,背景音乐可以是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忧伤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ere is she/he?”或“Where can she/he be found?”,但这些表达缺乏“伊于胡底”所蕴含的诗意和古典美感。
“伊于胡底”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表达了对某人所在位置的疑问,还蕴含了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加文学和文化的深度。
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那知这个杨右相,却一味大言欺君,全无定乱安邦之策,将来国家祸患,不知~。
1.
【伊】
(会意。从人,从尹。尹,治理。合起来指伊尹,殷治理天下者。后假借为那)。
表示远指,相当于“那”。
【引证】
《诗·秦风·蒹葭》。笺:“伊,当作繄,犹是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3.
【胡】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引证】
《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胡,牛顄垂也。 、 《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狼跋其胡。 、 《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
【组词】
胡髯朗、 胡皱、 胡袋
4.
【底】
(形声。从广(yǎn),氐(dǐ)声。本义:止住;停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底,止居也。 、 《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壅蔽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