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3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38:37
敝鼓丧豚(bì gǔ sàng tún)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打破鼓,丢弃猪”,用来形容做事过分或得不偿失。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敝鼓丧豚,犹谓之得也。”原意是指为了求雨而打破鼓,丢弃猪,即使这样做了,也认为是值得的。
在文学作品中,敝鼓丧豚常用来讽刺那些做事不计后果、过分追求某种效果而忽视实际损失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策略或决策时,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看似有效但实际上损失更大的做法。
敝鼓丧豚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迷信行为,古人认为通过打破鼓和丢弃猪可以祈求神灵降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形容做事过分或得不偿失。
在传统文化中,敝鼓丧豚**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神灵的祈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更多地被用来批评那些不计后果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提醒人们在行动时要权衡利弊,避免做出得不偿失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的例子,这种行为让我想到了敝鼓丧豚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可以将敝鼓丧豚融入到对盲目追求的讽刺中:
敝鼓丧豚求雨来, 盲目追求终成灾。 权衡利弊方为智, 莫让短视毁未来。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烈日下打破鼓,丢弃猪,周围的人围观,这种场景给人一种荒诞和无奈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reaking the camel's back”,意指最终导致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含义不同,但都涉及到了过度的行为。
敝鼓丧豚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长远影响,避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更大的损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汉语成语的丰富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故丧于湿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1.
【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敝,一曰败衣。 、 《礼记·缁衣》。郑训败衣。-苟有衣必见其敝。 、 《孙子·谋攻》-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摄敝衣冠。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组词】
敝鼓丧豚、 敝帷不弃、 敝衣
疲惫,困乏,衰败。
【引证】
《左传·襄公九年》。注:“疲也。”-还师以敝楚。 、 《史记·乐书》-土敝则草木不长。 、 《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汉书·张敞传》-吏民凋敝。
【组词】
敝卒、 敝敝
2.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
3.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4.
【豚】
(会意。小篆作字形从彖省。彖(shǐ),猪。从手(又)持肉,用于祭祀。本义:小猪,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豚,小豕也。 、 《方言八》-猪其子谓之豚。 、 《易·中孚》-豚鱼吉。 、 《礼记·曲礼》-豚曰腯肥。 、 《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郑县人卖豚,人问其价。 、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组词】
豚子、 豚犬、 豚鱼、 豚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