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2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5:12
词汇“兽扰”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文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兽扰”可以理解为野兽的骚扰或扰乱。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兽扰”进行分析:
“兽扰”字面意思是指野兽对人类居住环境或活动的干扰或骚扰。在古代文献中,可能用来描述野兽侵扰村庄、农田等场景。
“兽扰”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更为通俗的表达方式。
在古代,由于人类居住环境与野生动物的接触更为频繁,“兽扰”可能是一个常见的社会问题。在现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种问题在城市中几乎不存在,但在偏远地区或自然保护区仍然可能发生。
“兽扰”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恐惧和不安,因为它涉及到人类与野兽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伴随着危险和不确定性。
在现代生活中,“兽扰”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野生动物保护或生态平衡时,可能会涉及到类似的概念。
在创作中,可以将“兽扰”作为一个象征,代表自然与文明的冲突,或者人类对未知的恐惧。
想象一下,夜晚的森林中,野兽的嚎叫声和树木的摇曳声,这些都可能与“兽扰”这个词联系起来。
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野兽侵扰的描述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文化中,野兽可能被视为神圣的,而在其他文化中,它们可能被视为威胁。
“兽扰”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中野生动物的关系。了解这个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处理这类问题。
1.
【兽】
(象形。小篆字形。上象耳,中象头,下象足踩地。兽本是禽兽的总称。古另有“獸”字,指捕捉禽兽的活动。二字通用。本义:禽兽的总称)。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
【引证】
《说文》-兽,守备者。 、 《尔雅·释鸟》-四足而毛谓之兽。 、 《释兽释文》。按,兽中可畜养者则曰兽。-兽毛虫总号。 、 《周礼·庭氏》注-兽,狐狼之属。 、 《周礼·兽人》-大兽公之。 、 《诗·小雅·车攻》-搏兽于敖。 、 曹操《却东西门行》-猛兽步高岗。 、 《战国策·齐策》-兽同足者而俱行。 、 《淮南子·说山训》-山有猛兽。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深而兽往之。
【组词】
兽目、 兽工、 兽人、 兽骇、 兽吻、 兽臣、 兽头大门、 兽铤
2.
【扰】
(形声。从手,擾省(yōu)声。本义:搅扰;扰乱)。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扰,扰乱也。 、 《左传·襄公四年》-各有攸处,德用不扰。 、 《史记·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杰并扰。 、 《三国志·吴主传》-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 、 《广东军务记》-(逆夷)不敢复行兹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大惊扰。
【组词】
扰搅、 扰怨、 扰紊、 扰逼、 扰累、 扰习、 扰夺、 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