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6:58
畏敌如虎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害怕敌人就像害怕**一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集体对敌人或困难极度恐惧,缺乏勇气和决心去面对。
在文学作品中,畏敌如虎 常用来描绘胆小怯懦的角色,或者用来讽刺那些表面上强大但实际上内心软弱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人在面对挑战时的恐惧心理。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和讨论恐惧心理对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同义词如“胆小如鼠”强调的是胆怯和缺乏勇气,而“畏敌如虎”则更侧重于对特定对象的恐惧。反义词如“勇往直前”则强调的是勇敢和决心。
畏敌如虎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对恐惧心理的比喻。在古代文学和历史记载中,这个成语已经被广泛使用,用以描述人们在面对强大敌人时的恐惧状态。
在文化中,畏敌如虎** 常常与勇敢、坚强的品质形成对比,强调在困难面前应该展现出勇气和决心。这个成语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勇敢精神的推崇。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描绘了一种消极的、恐惧的心理状态。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在困难面前退缩的人,或者在战争中表现怯懦的士兵。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在面对工作挑战时表现出畏敌如虎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的发展,也影响了团队的氛围。
在诗歌中,可以将“畏敌如虎”融入到描述自然界中动物的勇敢与怯懦的对比中,以此来象征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态度和行为。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只小动物在面对一只凶猛的**时的恐惧表情。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紧张的背景音乐,或者是心跳加速的声音,来增强恐惧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tremble before one's enemies like a leaf”,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恐惧心理是相似的。
畏敌如虎 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恐惧心理的一种极端状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不要被恐惧所支配。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勇气和决心的重要性。
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领导者们~,处处设防,节节抵御。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
3.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4.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