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5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56:36
“一揽包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次性全部接收或承担下来。基本含义是指不加区分或选择,将所有相关的事物或责任全部接受或处理。
“一揽包收”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一揽”和“包收”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揽”有抓住、承担的意思,“包收”则指全部接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集体主义和责任感,强调个人或集体对任务的全面承担。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负责任的印象,但也可能让人联想到过度承担、不自量力的负面情感。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个同事一揽包收了整个项目的策划和执行,虽然最终项目成功,但也暴露出他个人承受的压力过大。
在诗歌中,可以将“一揽包收”用于描述自然景观的壮丽:
山川河流,一揽包收,
天地之间,尽在我眸。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广阔的田野中,背后是连绵的山脉,象征着一揽包收的广阔和责任。在音乐中,可以选择宏伟的交响乐,以增强这种全面承担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ke on everything”或“handle it all”,但这些表达没有“一揽包收”那种全面、彻底的意味。
“一揽包收”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既体现了责任感和全面性,也可能带来过度承担的风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指台抹凳,担汤担水,一揽包收,多是他上前替力。
幸得夫人贾氏才智超群,不但家务内政~,即张继在署演试兵将,惟仗帘内夫人照悉一切。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揽】
(形声。从手,览声。本义:执,持)。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俱可手揽。
【组词】
揽跋、 揽镜、 揽持、 揽摄
3.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4.
【收】
(形声。从攴(pū),收(jiū)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收,捕也。 、 《诗·大雅·瞻卬》。传:“拘收也。”-女反收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 《后汉书·张衡传》-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组词】
收领、 收系、 收付、 收考、 收夷、 收劾、 收案、 收掩、 收执、 收禁、 收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