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5:12
憎恚(zēng hu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憎”表示厌恶、憎恨,“恚”表示愤怒、怨恨。结合起来,“憎恚”指的是强烈的厌恶和愤怒情绪。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憎恚”常用来描述人物内心的强烈负面情绪,如对背叛、不公或恶行的反应。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憎恚”使用较少,通常会被更通俗的词汇如“讨厌”、“生气”所替代。
专业领域:在心理学或情感研究领域,“憎恚”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深层次的负面情绪状态。
同义词:
反义词:
“憎”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厌恶;“恚”字同样在《说文解字》中有记载,意为愤怒。这两个字在古代文献中常一起使用,形成了“憎恚”这一复合词,用以表达更强烈的负面情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为贵”,憎恚被视为一种不和谐的情绪,应尽量避免。在现代社会,憎恚可能与社会不公、人际冲突等问题相关。
“憎恚”一词给人以沉重、压抑的情感体验,联想到深层次的痛苦和无法释怀的怨恨。
在个人经历中,憎恚可能源于对某人或某事的深刻伤害,这种情绪需要时间和努力来化解。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憎恚”来表达深沉的情感:
憎恚如毒,蚀心骨, 恨意难消,夜夜苦。
视觉上,“憎恚”可能联想到阴暗的色调和扭曲的面部表情;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低沉、压抑的音乐。
在英语中,“憎恚”可以对应为“hatred and resentment”,但在日常使用中,这些词汇也较少出现,通常会被更简单的词汇如“hate”和“anger”所替代。
“憎恚”是一个表达强烈负面情绪的词汇,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见,但在文学和专业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1.
【憎】
(形声。从心,曾声。本义:憎恨厌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憎,恶也。 、 《礼记·曲礼》-憎而知其善。 、 《国语·晋语》-盗憎主人。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甚憎齐。
【组词】
憎人、 憎妒、 憎命、 憎毒、 憎恨、 憎毁、 憎爱、 憎怜、 憎丑、 憎愤
2.
【恚】
(形声。从心,圭声。本义:怨恨,愤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恚,恨也。 、 《广雅·释诂二》-恚,怒也。 、 《战国策·齐策三》-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 、 《管子·地员》-恚目。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恚而语女曰。 、 《明史》-懋卿恚甚。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承畴大恚。
【组词】
恚碍、 恚忌、 恚忿、 恚责
愤怒地,生气地;发怒地。
【引证】
《汉书》-舍人恚曰:“朔擅诋欺天子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