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1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2:50
词汇“檋末之伎”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该词汇的特殊性,以下分析将基于假设性的解释进行。
“檋末之伎”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在树枝末端进行的技艺或表演。其中,“檋”可能指的是树枝,“末”指的是末端,“之”是连接词,“伎”则可能指的是技艺或表演。
由于该词汇的罕见性,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形容某种精细或高难度的技艺,尤其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描述中。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或历史讨论中。
同义词可能包括“精湛技艺”、“高超表演”等,而反义词则可能是“粗陋技艺”、“拙劣表演”等。
由于“檋末之伎”不是一个常见的现代汉语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可能需要查阅古汉语词典或相关历史文献才能确定。
在古代文化中,可能存在一些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的技艺或表演,这些可能被描述为“檋末之伎”。这种描述可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模仿。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一种精致、高雅的感觉,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表达。
由于该词汇的罕见性,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技艺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檋末之伎”来形容某种精细的工艺或表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艺术家在树枝上进行精细雕刻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某种优雅而细腻的古典音乐。
由于该词汇的特殊性,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存在,或者需要进行详细的语言学研究才能找到对应词汇。
“檋末之伎”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汉语丰富的表达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檋】 上山穿的钉鞋;一说上山坐的滑竿一类的乘具:“泥行乘橇,山行乘~。”。
2.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伎】
(形声。从人,支声。本义:党与,同党的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舁部》曰:‘与者,党与也。’此伎之本义也。”-伎,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