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0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07:40
“两重性”这个词指的是事物或概念具有两种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特性或方面。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即某物或某概念同时包含两种对立或不同的属性。
在文学中,“两重性”常用来描述人物的性格或行为的复杂性,如一个角色可能既是善良的又是邪恶的。在口语中,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两面性,比如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在专业领域,如哲学、心理学或社会学,“两重性”用于探讨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如意识与物质的两重性。
同义词中,“矛盾性”强调对立和冲突,“双重性”更侧重于两个方面的并存,“复杂性”则更广泛地指事物的多维度特性。反义词则强调事物的单一和一致,没有内在的矛盾或多样性。
“两重性”这个词源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入分析和理解,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这个词的使用也逐渐普及。在语言的发展中,它从一个较为专业的术语逐渐变为日常用语。
在现代社会,“两重性”常被用来分析和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媒体的两重性(既传播信息又可能误导公众),或政治的两重性(既服务人民又可能滋生腐败)。
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复杂和深沉的,它让我联想到事物的多面性和人性的复杂。在表达时,它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那些难以简单界定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两重性”来分析和解释那些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在讨论科技的影响时,我会提到它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隐私问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的城市,展现着它的两重性,一面是灯火辉煌的繁华,一面是暗影中的孤独。”
视觉上,“两重性”让我联想到一幅画中同时展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如一半是阳光明媚的田野,一半是阴云密布的天空。听觉上,它可以是一首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旋律或节奏的交织。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duality”或法语中的“dualité”,都表达了类似的概念,即事物具有两种不同的特性或方面。
“两重性”这个词在我语言学习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和描述复杂的事物和现象。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个词,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多维特性,从而在交流和表达中更加丰富和精确。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
3.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
1. 【两重】 谓两者一起被重用﹑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