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4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42:02
堂候官: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指的是在官府或贵族家中负责接待宾客、传达命令的官员。堂候官通常负责礼仪性的工作,确保宾客得到适当的接待和照顾。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堂候官常被提及,如在历史小说或宫廷剧中,他们负责传递消息、安排宴会等。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可能出现在历史研究、古代文学评论或古装剧中。
同义词:接待官、传令官、礼仪官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与“隐士”或“独行侠”这类不涉及社交和官方职责的角色形成对比。
“堂候官”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堂”指的是官府或贵族家中的大厅,“候”意味着等待或接待,“官”则是指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
在古代**,堂候官的角色体现了社会等级和礼仪的重要性。他们的存在确保了社会交往的秩序和尊严,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官僚体系和礼仪文化。
提到堂候官,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宫廷生活、繁复的礼仪和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种联想可能会带来一种历史感、庄重感和一丝神秘感。
在现代生活中,堂候官的概念可能被用于描述那些在大型活动或会议中负责接待和安排的工作人员,尽管这种用法较为罕见。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时,可以使用“堂候官”来描绘宫廷的繁忙和秩序:
金碧辉煌的大堂中,
堂候官穿梭如风,
传递着君王的旨意,
维护着宫廷的尊严。
想象一位堂候官在古代宫廷中行走,可能会联想到古装剧中的场景,华丽的服饰、庄严的音乐和繁忙的宫廷生活。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职位可能包括中世纪欧洲的宫廷侍从或日本的武士家臣,虽然职责和名称不同,但都涉及礼仪和官方职责。
“堂候官”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但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通过学和分析这个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礼仪和官僚体系,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影响现代社会。
1.
【堂】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殿也。 、 《说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 《书·顾命》-立于西堂。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华堂旅会。
【组词】
堂上、 堂下、 堂宇、 堂事、 堂阶、 堂阁、 堂廉
2.
【候】
(形声。古文作“矦”。从人,侯声。本义:守望;侦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矦,伺望也。 、 《广雅·释诂三》-矦,覗也。 、 《周礼·遗人》。注:“楼可以观望者也。”-市有候馆。
【组词】
候馆、 候楼、 侯遮、 候徼、 候车
3.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